中国工程院刘人怀院士畅谈科研创新路上的感想

时间:2014年05月31日信息来源:云南民族大学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聆听大家心声,感受大家风采。5月24日下午,暨南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在我校雨花校区作了题为“科研创新路上的感想”的高水平讲座,讲座由张桥贵副校长主持。

刘人怀院士从自己的人生轨迹和成长故事开始讲起,与师生共同分享了创新路上的感想。他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推动国家进步就要发展科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我国过去落后的原因就是不尊重人才,知识分子的地位得不到保障,现在要少走弯路,就要创造好的创新环境,让年轻的一代能够在科技方面有所创新与创造。刘人怀院士指出,我国已经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只有成为创新型国家我国才能真正建设成为强国,而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还是在文化上都需要创新的思维与行动,创新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刘人怀院士认为,创新需要有“三个心”并且具备“三个条件”。所谓“三个心”:一是责任心,就是要负责任地把事情做好;二是耐心,忍耐是成功的秘诀,做任何事一定要坚持,要持之以恒;三是好奇心,作为一个有创新思想的人,必须要对事物好奇,要有兴趣,才能在这种兴趣中找到一些新的思想。创新同样需要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要有宽厚的知识积累 ,二是要勤奋,三是要善于抓住机遇。
 刘人怀院士结合自己在暨南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突破阻力取消补考制度、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改革、率先实行教授必须上本科基础课的制度、创新性地实行规范学期制、多元筹集办学经费、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设立校史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讲述了在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思维;结合青年时在甘肃农村下乡期间,创新性的运用所学力学专业知识成功帮助突发重症疝气老乡脱离生命危险的故事,讲述了生活中的创新思维;由在兰州大学读书期间师从钱伟长先生大弟子、著名力学家叶开源教授学习应用数学和力学的经历开始,讲述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极特殊和困难的环境下,如何创新性地攻克了中国第一台生产航空煤油的铂重整装置、中国第一台大型尿素合成塔、中国第一台大型换热分离氨组合设备、中国第一台最厚管板的高温高压换热器、中国第一个波纹圆板研究中的有关技术难题,详细地向师生们讲述了在科研工作中如何持之以恒,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当他讲到自己的一篇论文经历了14年的风雨磨砺后,才终于得以发表。全场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报告把他过去的一些经验告诉大家,为大家的成长成才做一个参考,更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科研道路上真正有所“创新”。

 

链接:

  刘人怀院士是我国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95年12月-2006年1月任暨南大学校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

  刘人怀院士是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他与叶开源教授共同创立适于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他系统创造性地研究了六类板壳:波纹板壳、单层板壳、双层金属旋转扁壳、夹层板壳、网格扁壳和复合材料层合板壳,建立了非线性理论,求解了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对航天航空、精密仪表、石油化工、船舶和建筑等工程设计有重大意义。同时,他还创立了实用的厚壁结构理论,成功地用于高压超高压容器和铁路高桥墩试制设计。此外,他还进行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上海浦东新区建设等提供了研究成果。出版学术著作7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人。

  刘人怀院士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大奖,由于他在研究领域的显著成绩, 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称号, 2000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获日本创价大学最高荣誉奖,2005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者:佚名 编辑:云南民族大学)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