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送温暖,我们一直不停息

时间:2016年07月29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7月20日,是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扶贫小分队来到凤庆县的第四天。今天,扶贫小分队分为三组,前往鲁史村进行扶贫工作。

由余朝波,刘志阳和张乐组成的第一小组去到了殷世强爷爷家,同殷世强爷爷和陈林英奶奶交谈,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今年84岁的殷世强是一名老共产党员,“我大概是七几年入的党吧,现在也有四十几年的党龄了。”

步入耄耋之年,殷世强爷爷虽然记不清确切的入党时间,但是始终铭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与信念。殷爷爷年轻的时候赶过马帮,干过生产队队长。茶马古道中留下了爷爷年轻时的足迹,“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在赶马帮了,去过下关这些地方。当时赶马帮,主要是将茶叶运出去换回盐巴这类生活必需品。”一化三改之后,殷爷爷受到村里人推荐,当了大约15年的生产队队长。“那个时候,我带着生产队的其他成员搞生产。”身为队长,殷爷爷总是在队伍的前面踏实地干活。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开始实行,殷爷爷便开始个体生产。现在殷爷爷身体不是很好,走路需要杵着拐杖。牙齿早已脱落,说话不是很利索,每一句话都需要陈林英奶奶复述一遍。

殷爷爷的老伴陈奶奶今年82岁,养育出六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她饱经风霜,岁月的年轮在她的脸上刻下了痕迹。“我们最大的儿子今年62岁,以前在鲁史的一所中学教书,现在住在学校附近。最小的儿子今年也五十多了。”陈奶奶在生大儿子的时候因为婆婆去世受到了惊吓,因而心脏落下了病根。陈奶奶另外的三个儿子去了外面打工,偶尔会回来看望两个老人,给他们添置一些生活用品。

 

 

现在,陈奶奶和殷爷爷都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每人每月80元的养老金虽然不多,但是也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医疗保险也让两位老人免去了治病花钱的担忧。陈奶奶说国家的政策很好,对老人都很照顾,所以他们才能享福,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

随后,第一小组成员来到鲁史古镇的骆家大院,坚守在大院里的老人骆琼正在挑选茶叶,他把自己的孙子孙女招呼到身边,第一小组成员送给骆爷爷孙子孙女一些文具用品,队员张乐还教他们打乒乓球。

 

 

 

 

 

第二小组队员侯文昊、刘泽钦、字廷尧给一位老奶奶带去了关爱。奶奶年纪较大加之耳朵不太好,交流也有一定困难,奶奶虽然没有听清我们的话语,但小分队队员手脚并用,用生动的肢体语言与奶奶做交流。

 

 

 

 

随着扶贫调研的深入,第二小组成员同鲁史村村民们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早在新闻学院扶贫攻坚项目准备之初,学院党委副书记曹云雯老师特地准备了音频合集,包括:《论语》、《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经典文章音频。

 

 

在鲁史村上平街,陈影老师带领队员们和村里的孩子一起朗读《论语》,并对其中的经典语句进行讲解,告诉孩子们:要尊敬师长,努力学习。村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愈加饱满,在学习的时候,不仅认真听小分队讲解,还自荐为大家背诵唐诗。在这群孩子中,7岁的禹海滨背的最为流利,他骄傲地说,自己在村里的小学上一年级,不仅会背诗,还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其他孩子们也不甘落后,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郑海云是一个可爱的小胖子,他表示以后要努力做一位宇航员,飞上太空!

第二小组队员不仅教孩子们学习《论语》等经典语句,还给孩子们带去了铅笔、作业本、画图板等学习用品,帮助孩子们更加方便地学习科学学文化和知识。

第三小组队员孙汝浩、郭东颖在董文琳老师带领下,去到一户姓高的人家。高大叔告诉我们鲁史的得名缘由:鲁史原称阿鲁司,由历史上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居住着汉、彝、苗、白等两万多各族人民。

高大叔的大儿子已经20岁了,目前在凤庆县城当协警,由于工作比较忙,平时不经常回家;二儿子15岁,马上要上初三了,高大叔听说凤庆的高中很不错,打算明年让小儿子考凤庆一中。谈起种地,高大叔比较感慨,“这两年烤烟收成不好,地里今年只种了核桃树。”种地的同时,高大叔还养了两头牛,不过收入仍然不高。

随后,小分队去到一户姓杨的人家,送给两个小男孩一些文具、写画板和乒乓球拍。两个小男孩见到这些文具时就在画板上画了起来,家中的老奶奶也与小分队聊起了家常。

 

 

扶贫活动结束后,小分队受到了鲁史镇政府的热情接待,邀请小分队队员到政府工作处进行参观,小分队队员与当地政府领导合影留念。

新闻学院  供稿

(编辑:马竞欧)

(作者:佚名 编辑:云南大学)

网友评论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