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乐魂 飘香人间——父亲禾雨与丽江

时间:2016年06月29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收藏此文 字体:

 

    家喻户晓的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在神州大地长唱不衰,它的作者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教育家禾雨先生生前是我校(丽江师范学校)音乐教师。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执着追求、不懈奋斗的一生,他不仅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还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桃李满天下。

    禾雨先生的女儿段琼、女婿胡继惠也是我校退休教师,他们一家为丽江师专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玉龙乐魂 飘香人间》就是段老师、胡老师对父亲禾雨的一些回忆,经他们允许,把这篇文章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著名音乐教育家、我校优秀教师禾雨

 

玉龙乐魂  飘香人间

——父亲禾雨与丽江

段琼  胡继惠

 

火把节前夕,我们一家人在黑龙潭边酒楼聚餐。席间,忽见一文艺界朋友带了一群人上楼,有男有女。文友见了我们,就过来打招呼,然后向我们介绍,说这些人是中央电视台保护民间文化项目的,专门下来准备去拍摄我们家乡他留山的“粑粑节”活动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同胞的火把节,同时也是永胜他留人的粑粑节,很是隆重热烈。我们热情地欢迎他们,感谢他们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我们遥远边地,采访、宣传我们的家乡。这时,朋友又向那位为首的中年汉子介绍起我们,说:“这是丽江著名音乐家禾雨先生的女儿、女婿。”见那汉子有些迷愣,朋友又说:“就是《北京有个金太阳》的作者禾雨老先生。”这一下,那个白净国字脸、气度不凡的中年人立时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说:“啊!禾雨是丽江人?……他还好吗?”我们告诉他,父亲逝世十多年了。那位央视新朋友显得有些遗憾,说:“要是还活着,我们趁这次机会就正好可以采访禾雨先生一次了……”

仔细想来,一个驰名海内外的音乐家,竟然一直“蜗居”在西南边陲丽江这么一个偏僻的角落里,确实令人惊讶和感慨。无怪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个姓缪的云南记者来过丽江,发现了禾雨,一时如获至宝,就写了一篇通讯特写,标题就是《<北京有个金太阳>的作者还活着!》,文章告诉全国大众,一度唱响全国的名歌《北京有个金太阳》,其作者禾雨先生还活着,他就住在云南,住在丽江!文章引起全国反响,得到很多报刊转载,由此引来众多媒体的跟踪采访和报道。北京、上海、湖南……连连惊呼:“《北京有个金太阳》的作者在云南!”“在丽江!”

要知道,那时的丽江远非今日这般闻名遐迩,它还是一个藏在深山无人问津的西南边陲一个偏僻闭塞的旮旯,全城仅有一条街,到省城昆明要坐三天的车,摇摇晃晃,一路风尘……

这一年,禾雨先生的老友、《唱支山歌给党听》的作曲家朱践耳闻讯,专程从上海赶来丽江看望老友。两人都是全国著名的音乐家,有着几十年的交情了,神韵相通,命运相同。在文革初期,两人都曾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但不久就分别因为自己的代表作《北京有个金太阳》和《唱支山歌给党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再次播出,风靡全国,而使造反派无可奈何。这是1984年,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文艺的春天,这是两位全国著名的音乐家的一次重要相聚。这次相聚,两人合作了一首名为《山歌》的独唱歌曲,就以边地丽江作背景,优美抒情,自由豪放。禾雨作词,践耳谱曲,歌词写道:

 

依哦啊——

春风吹遍玉龙山,羊群如云花似海。

心中快乐装不下,化作歌声飞出来!

 

老将联手,出手不凡。这首《纳西山歌》以其轻巧灵动的音乐翅膀,飞进了北京的舞台,飞进了中央电视台的银屏……又让人们见识了著名音乐家的魅力,也告诉世人,这些音乐前辈历尽劫难还活着,依然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到了1993年,那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热潮,诗书影像应有尽有,父亲禾雨先生的《北京有个金太阳》,被选录进各种版本的音像磁带。我们收集了许多含有父亲这首歌的磁带和音碟,有的音碟就以《北京有个金太阳》命名。记得其中录制最精致、规格最高的是一盘《二胡琴典》,由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珠影白天鹅音像公司出版发行,介绍词中说:“汇集中国音乐经典之作,云集国内众多演奏家的演奏风格,组成中国的经典旋律,声若天籁,动人心弦……”琴典所选的经典音乐有11首,包括《二泉映月》《赛马》《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空山鸟语》《良宵》《月夜》等经典名曲,父亲禾雨创作的《北京有个金太阳》名列第五首。

这股采访禾雨的热流,一直持续到禾雨先生逝世的前一年,达到高潮。1999年秋季,上海电视台专门派出摄制组,赶到遥远的西南边地丽江来采访了禾雨先生,并制作了一个专题音乐节目《为祖国而歌》,全面报道了禾雨先生音乐创作的一生。禾雨和上海广播电视界是有缘的,这首唱响全国的《北京有个金太阳》,最早就是在1964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作为重要歌曲演唱,随后即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整整教唱了一个星期的。1999年秋天,那时,禾雨先生已是重病在身,嘴唇乌黑,全身发软。是我们陪护着他,全程接受了上海电视台的采访。那天我们发现,一谈起音乐,久病衰弱禾雨先生的双眼就会熠熠生辉,发出光亮,久不多语的嘴里,那话儿也多起来。他叫我们翻出他早年的一本本发黄发黑的音乐创作稿本,翻着曲谱,用颤抖的手指指着一首首人们熟悉的歌曲,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创作动机和故事。那一幕,至今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这是禾雨先生接受的最后一次采访。过后不久,禾雨就于2000年3月28日在昆明辞世了……

屈指算来,父亲离世至今已经整整十四年了。但父亲生前的声容笑貌,父亲的高风亮节,父亲对音乐的痴迷,对音乐教育的呕心沥血,父亲飞扬的才华和独特的个性,不但是我们家人永远不忘,也使许多熟悉他的人、受过他教导的人,谈起他来就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听过、唱过禾雨歌曲的老中青三代人,无以数计,人们深情怀念这位为祖国为人民歌唱了一辈子的音乐家。

父亲禾雨,真名段树荣,生前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音协理事、云南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丽江民族师范学校音乐高级教师,是我省乃至全国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禾雨先生逝世后,云南省文联在昆明为他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云南文艺界领导和诸多著名人士出席了大会,云南音乐家协会主席作了禾雨生平简介,高度评价了禾雨早年投身革命、后又为民族音乐创作和教育奋斗终身的光辉业绩,及其扎根边疆、一身正气、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

父亲生前有个遗愿:回到丽江。遵照父亲的遗愿,我们护送父亲骨灰回到丽江,在红太阳广场,受到丽江民族师范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近千人的隆重接灵,场面壮观。2000年4月2日,丽江地委、行署举行了段树荣同志追悼大会,丽江地县各部门领导、边纵七支队在丽老战友协会,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追悼会。会场横幅上写着“一代名师、著名音乐家禾雨永垂不朽”,会场上摆放着五十多个单位和部门敬献的花圈和挽幛,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界和禾雨先生的在外学生代表都分别发来了唁电唁函。遵照父亲的生前意愿,他的骨灰并没有回到故乡剑川,而是安放在了丽江这块他为之奋斗、贡献了一生的红土地上,丽江的高山松柏将伴随禾雨的英灵万古长青!


丽江人民何以对禾雨如此看重如此尊崇?父亲禾雨又为何对丽江魂牵梦绕、情有独钟?究其一生,禾雨先生确实与丽江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父亲禾雨,1933年出生于大理剑川县金华镇。1948年,年仅15岁的父亲即投身革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七支队,转战在剑川、鹤庆、丽江、中甸等地。他一手拿枪,与敌人展开血与火的斗争;一手拿笔,创作了大量战斗歌曲,在七支队中教唱,鼓舞斗志,期盼解放,呼唤胜利,“将正义的火炬燃烧到黎明”!这时,他就留意上了丽江,迷恋上了这块有歌有舞的音乐沃土。

迄今尚存的禾雨的第一首歌曲,名叫《将正义的火炬燃烧到黎明》,就写在滇西北大地上,创作于战火纷飞时,流行于滇桂黔纵队七支队。禾雨词曲,当时(1949),作者年方十六岁,歌曲写道:“亲爱的同志们,别想念家乡;家乡虽然好,但革命何尝不是为了她?……前进吧,同志们,冲上前,冲上前!英勇杀敌,拿敌人的枪炮,来消灭敌人,将正义的火炬,燃烧到黎明!” 滇西北全境的解放比全国解放晚得多,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七支队正在为解放滇西北而南征北战、浴血奋斗,可见这首歌曲正创作于禾雨在边纵的战斗倥偬之中。

云南解放后,父亲禾雨进入大理师范学校读书,学到了音乐专业知识。期间,禾雨创作了一首《祖国像初升的太阳》,表达了他对新中国诞生的无限喜悦之情。词中写道:

 

青色的夜幕悄悄地散去,黎明的曙光显露在东方;清晨的微风吹醒了大地,河面上飘着金色的波浪……

美丽的朝霞闪着光芒,高高的桦树上鸟儿在歌唱;无边的田野歌声飞扬,亲爱的祖国好像那初升的太阳!

 

多么抒情而富有诗意的的词韵,多么优美而悦耳动听的音律! 1950年,禾雨创作这首歌曲时,年仅十七岁,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禾雨的文学修养、音乐天赋和音乐创作的才华才能。——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禾雨先生创作的歌曲中,绝大多数都是他独自作词作曲的。因此,禾雨不但是独具音乐特色的作曲家,他还是一位很有文学造诣的词作者。诗意浓郁,琅琅上口,是禾雨歌词的显著特点。再请品尝一首禾雨的《高原夜歌》的词境:

 

高原的夜晚多么宁静,月光给大地披上纱巾。是谁吹响了快乐的竹笛?拨动着姑娘美丽的心灵。

有心随着笛声纵情歌唱,又怕打断小伙子心头憧憬。让我掏出口弦轻轻吹奏,火热的心儿伴随着笛声驰骋。

笛声在编织未来的美景,口弦诉说对家乡的深情。把青春献给亲爱的祖国,这就是年轻人心中的爱情!

 

这分明就是一篇诗意盎然的诗,一支宁静悠扬的歌,一幅优美动人的画,一曲高原儿女含蓄而纯美的爱情小夜曲!这就是禾雨的歌词,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歌!这首歌,同样创作在1950年代,正是禾雨青春热血风华正茂之时。禾雨,一个音乐家,能具有这样的文学艺术修养,应该令许多自矜为“诗人”的人汗颜。

1955年,父亲禾雨从大理师范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初恋阔别”后的丽江,先后在丽江地区文工团、地区中学和师范学校工作,一边从事音乐编导和教育,一边搜集整理丽江民族民间音乐,从事音乐创作。

正是在这个时候,父亲将自己的笔名定为“禾雨”,寓意他的追求和心境。“禾雨”,本为白语“美朵乌指山”,意为“禾苗盼望及时雨”。——当然,你也可以根据字义将其理解为“禾苗上晶莹的雨露”,或者“禾苗沐浴在阳光雨露里”。非常巧的是,它与丽江纳西人的两大主姓之一的“和”姓近音。因此,后来许多人都不知道父亲的本姓原名,只知其笔名,而且只以为父亲是纳西族“和”姓人,都称他为“和老师”。父亲听了,也仅善意一笑,不作辩解。其实,父亲的心里也早已把自己当作了亲亲的纳西人。禾雨先生音乐界的老友、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朱践耳2001年为《北京有个金太阳——禾雨歌曲选》题词:“禾苗茁壮丰姿在,雨露滋润细无声”,这可能是对禾雨笔名寓意的最好诠释了。

从此,父亲禾雨缘定丽江,生死难解。即使是后来,由于父亲出色的音乐才赋和优异的创作实绩,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57年奉调到云南人民出版社,担任音乐编辑。但他心系边疆,始终放不下玉龙山下金沙江畔这方热土,不久他又自愿申请返回丽江工作。再后来,有关部门曾经几次要抽调他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音乐部门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从此,禾雨扎根丽江,一心一意,潜心求索,几十年如一日,为丽江民族教育的发展,为发掘、整理、繁荣纳西族、白族、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民间音乐和文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直到1995年离休,直到2000年生命的最后,父亲禾雨都一直生活在丽江,工作在丽江,奋斗在丽江,成为丽江音乐界、文化界、教育界的元老和泰斗。

——父亲禾雨这种热爱边疆、扎根民间、不计得失、淡泊名利、潜心钻研、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后人敬仰。每当我们遇难而退、贪图享乐或者急功近利、心存二心之时,想想父亲的一身正气,时时令人汗颜。

父亲禾雨扎根丽江,几十年来足迹踏遍了丽江的山山水水,走遍了民族的村村寨寨。是丽江这方美丽的热土养育了他,是丽江各民族神奇的风情陶冶了他,是丽江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熏染了他,是丽江多如江河的民歌民谣像母亲的乳汁滋养了他。同时,父亲禾雨又以他非凡的天赋、惊人的勤奋、澎湃的激情和不竭的创造力,无私地奉献和回报给丽江这方土地,回报给这里的各族人民——

在丽江这块土地上,父亲禾雨培养了几千名人民教师,不但像珍珠般地撒遍滇西北的村村寨寨,而且遍布华夏神州,禾雨先生的许多音乐高徒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艺团体的栋梁之才,撑起了一片又一片艺术蓝天。禾雨先生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嫉恶如仇的品质和严谨治学、勤奋钻研的精神,将永远成为学子们的镜鉴和楷模。

在丽江这块土地上,父亲禾雨创作了上千首特色鲜明、种类多样的歌曲,在全国100多种报刊发表了大量音乐作品和理论文章,出版了十一本专著,唱出了响彻全球、传播几代、魅力永存的美妙乐章,成就了他作为著名音乐家的荣光。

在这里,父亲禾雨最终定稿了代表作《北京有个金太阳》,并被推向全国各地传颂,至今生命力不朽;

在这里,父亲禾雨完成了扛鼎之作《祝福妈妈》,不用说它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单看它那美妙含蓄的歌词:“天上的白云软又软,软又软∕白云般的棉花做衣裳,做衣裳∕姐姐做棉袄妈妈穿呀,∕祝福妈妈幸福安康。∥天上的星星明又亮,明又亮,∕星星般的珍珠连成串,连成串。∕妹妹做项链妈妈戴呀,∕祝福妈妈长寿安康……”这真挚感人的爱意就打动了世界,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因此1995年被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评为一等奖;

在这里,父亲禾雨1950年代创作的《赶车纳西人》曾代表中国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获奖并灌制成密纹唱片,又被起用为苏联广播电台片头音乐……

在丽江这块土地上,父亲禾雨创作、编著和主持编修了大量音乐作品和专著,已经成为国家音乐教育的经典:如禾雨创作的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祝福妈妈》《一船河肥一船粮》《高山站在云霞上》《纳西山歌》等歌曲已分别成为我国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音乐教材;如禾雨编著的《云南花灯常用曲调101首》《少年儿童歌曲100首》等专集已被列为师范音乐教育乡土教材和辅助教材。

同时,父亲更多地倾心于少年儿童音乐创作,为祖国的未来倾注了不尽的爱心。这项工程,他在晚年尤为注重,他认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春天,人类的希望。在人们关心祖国的未来,纷纷给少年儿童奉献礼物的今天,我把这些在他们身上得到启示而写成的渗透着心血的歌曲,热诚地献给少年儿童们……”由此,父亲禾雨用多年时间,创作、编选、出版了《禾雨少年儿童歌曲选》《少年儿童歌曲100首》《中外著名少年歌曲选》等歌集,这些歌集一版再版,深受孩子们和教育部门的喜爱和推崇,父亲禾雨先生也被誉为“一代名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父亲禾雨创作和搜集整理的少儿歌曲中,有不少是采用丽江和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民间童谣的,如收入全国统编小学、幼儿音乐教材的系列歌曲,《白鹤啊,请借一借你的翅膀》《藏族少年唱太阳》采自云南迪庆藏区,《老鹰抓小鸡》采用了丽江汉族儿歌,《保护小羊》则采用了怒江傈僳族民歌。除此之外,还有采自兰坪白族民歌的《白月亮,白姐姐》,采自大理剑川白族民歌的《月亮出来亮堂堂》,采自丽江傈僳族民歌的《踏歌来》……其中,采自丽江纳西族民歌而创作的少儿歌曲就更多了,如《哄云雀》《唱云雀》《呀阿丽》《串花园》《抓指头》,等等,既好听,也很有名。像这样,把众多具有丽江浓郁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改编成欢快优美的少儿歌曲,并成功推广到全国的音乐家,禾雨先生可谓是第一人。

——可以说,父亲禾雨的音乐创作因丽江而丰富,边地丽江因禾雨的音乐歌曲而更知名。禾雨虽然地处偏僻的滇西北一隅,但禾雨的歌声连着他的声名却远播云岭之外。也才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述的“奇事”,当记者在丽江发现了禾雨,一时成为重要新闻,在报刊上惊呼:“《北京有个金太阳》的作者在云南!在丽江!”

丽江,今日已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但在解放初,父亲刚踏上这块土地之时,偏僻、闭塞、落后,还是她的代名词。再早些时候,丽江干脆被称为“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天边女儿国”,散发着几许蛮荒气息……正是像父亲禾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仁人志士,融入了这块土地,一代又一代地建设、开发、宣传,丽江的独特魅力才越来越被外界所发现所认识。

在父亲禾雨的心目中,“纳西族是爱的民族。滇西北的丽江地区,是纳西人民聚居的地方。神奇、美丽、丰富。光彩夺目的玉龙雪山和连绵起伏的山峦,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大自然凝固了的旋律;美丽的金沙江,清澈的玉泉水,不时唱着动听的歌谣。优美的环境哺育着纳西人民,激励着他们用双手打扮自己的家园,用美妙的歌声歌唱对家乡、对祖国的爱。”(禾雨《中国纳西族歌曲选·序言》)

父亲禾雨,这个白族的儿子,以心作笔,以血为墨,以大地当纸,为纳西、藏、白、彝、傈僳等各族同胞谱写了大量优美动人的音乐作品,也给丽江这块神奇的地方插上了飞扬的翅膀——

一部混声合唱《赶车纳西人》,1960年4月创作于丽江一个叫“拉美荣”的地方,歌中写道:“三匹大红马,套车跑丽江,啊喂!穿过柳树林,又过小田坝,照山甩一鞭,一路铃铛响……赶车纳西人,驾车奔远方。”热烈、乐观、风趣的旋律,1962年代表中国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奖并制成密纹唱片;同年4月,起用为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播送;

一曲《阿里里献给毛主席》,从玉龙山下唱到春城,后来又由十六个民族的姑娘共同演唱,成为1964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的优秀节目,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及各国驻华使节官员为它热烈地鼓过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之拍摄了专题片,唱片社录制了密纹唱片,歌曲颇受群众喜爱,广泛流传。

一首《纳西花华色》,作为富有生活气息的纳西小歌舞,描绘了纳西族男女老少大干四化建设的欢快情景,1991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将其定为三十周年县庆的主题歌,歌曲的民族和声写作技法,被专家选入全国通用的《师范大学作曲教程》。

一支高亢嘹亮的《纳西山歌》:“春风吹遍玉龙山,羊群如云花似海。心中快乐装不下,化作歌声飞出来……”由著名音乐家、《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曲作者朱践耳插上轻巧灵动的音乐翅膀,飞进了北京的舞台,飞进了中央电视台的银屏,最后被选入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

一曲《请到我们家乡来》,热情亲切地唱出了新兴的华坪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迅速崛起的自豪:“家乡的水嘛家乡的山,火红年代展风采……万紫千红花似海,迎接光辉新时代。哎,富饶的华坪可爱的家乡,充满阳光充满爱。”成为电视专题片《富饶的华坪》主题歌。

一首的《格桑花为啥朵朵开放》,自从1956年诞生以来,以其优美、豪迈的藏族歌舞形式,就一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多少年出现在丽江各级舞台的表演中,至今仍是丽江各地民间乐队自娱自乐的保留节目,成为丽江各族人民耳熟能详的传统歌曲。人们自豪地边唱边舞:“格桑花为啥朵朵开放?藏民的弦子哟为啥拉得这么响?春风吹到草原上,金花银花遍地开放……”什么是传世之作?能够得到广大老百姓口耳相传、经久不衰的艺术品,那就是丰碑,那才是真正的传世之作!

此外,还有《阿里里唱给运动员》《欢迎你到丽江来》以及《串花园》《呀啊丽》《唱云雀》等纳西族民间音乐作品,其欢快动听的旋律,将伴随着丽江的进一步开放而为世人所了解和喜爱……

1996年在震惊世界的丽江“二·三”大地震中,年逾花甲的父亲禾雨奋然命笔,在简陋的抗震棚里写出了《重建丽江》《人民军队爱人民——献给赴丽江抗震救灾的子弟兵》两首歌曲,并不顾余震危险,亲自赶到解放军战士中指挥和教唱,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

丽江,滇西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汉、藏、白、纳西、傈僳各民族和睦相处,蕴藏着丰厚的文学艺术宝藏。在这块热土上,父亲禾雨扎根民族民间土壤,精耕细作,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歌曲,奉献给养育他的这块土地和人民。禾雨大半辈子生活在滇西北,工作在丽江,禾雨因丽江的音乐元素而成名,丽江因禾雨的音乐歌曲而扬名。

最后再让我们梳理一下,禾雨先生在丽江这块土地上为各民族兄弟姐妹创作的音乐代表作:

——创作于1952——1962年的《北京有个金太阳》,取材于藏族民歌,自不必多说,其优美欢快的旋律唱彻全国,广泛流传;

——创作于1985年的《祝福妈妈》,这首具有云南藏族民歌风的儿童歌曲,天真、纯净、优美,1995年作为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主题歌,并获得这次大会文艺评奖的一等奖;

——《赶车纳西人》,具用浓郁纳西民歌风味的混声合唱,热烈、乐观、风趣, 1962年代表中国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奖并制成密纹唱片;同年4月,起用为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播送;

——禾雨作词,采用纳西族民歌创作的《阿里里献给毛主席》,“啊喂啊喂啊喂喂——阿里里阿里里啊喂,里里约格花花赛,啊喂里里约格花花赛”,这饱含深情的优美而独特的旋律,已成为纳西歌舞音乐的经典元素,深受纳西人民喜爱,持久传唱。这首歌曲是1965年,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上云南省代表团演出的主要节目,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新闻简报》摄入了演唱这个歌舞的镜头。歌曲并于同年6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灌制成唱片;

——“白月亮,白姐姐,真心说给小妹妹:我想和你成双配,难对你开口。口不开心不依,开口又怕得罪你;答不答应在于你,何必又害羞?”这首《白月亮,白姐姐》,是一首优美的白族民歌,仅仅流传在边远的怒江兰坪,被禾雨先生像珍珠般的采掘出来了,它以含羞的心情和恬静的歌声,唱出了白族青年对爱情的追求,深受白族人喜爱;

——“踏歌来,踏歌来,爸爸上山砍栗柴。嗨嗨,砍栗柴!”这首稍快、欢乐的《踏歌来》,和另外一首《保护小羊》的游戏歌,“一群小羊上山岗呀,突然来了三只狼。猎人猎人快快来呀,快来保护小绵羊……”,都是禾雨先生分别采用丽江和怒江的傈僳族民歌音乐元素创作的,都被选入了《中国少儿歌曲选》;

——1956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禾雨和著名彝族作家李乔作为省民族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这次盛会。会期中,李乔、禾雨作词,禾雨谱曲,创作了《小凉山升起了温暖的太阳》,一起头:“啊!啦——小凉山升起了温暖的太阳,十一万人民心花怒放……”那旋律饱满热情,优美悠扬,真实地表达了小凉山各族人民庆祝翻身解放欢欣鼓舞的心情。1986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时,这首歌被定为了宁蒗县的县歌。

同年,父亲禾雨应宁蒗县政府之邀,参加了自治县三十周年庆典,他又写了一首《小凉山新歌》,献给宁蒗各族人民。歌曲富丽堂皇,反映了小凉山的巨大变化,歌中热情洋溢地写道:

 

小凉山披上了金色的盛装,金沙江扬起了金色的波浪,高举金杯,纵情歌唱,欢度这金子般的好时光……

小凉山披上了五彩的盛装,生活像山茶花一样自由开放,民族大团结,建设小凉山,要把金色的道路铺向太阳!

………

任何一个作曲家,只要创作出其中一首这样的歌曲,可能就能扬名天下。禾雨一生竟然创作出这么多令人难忘、经久不衰的好听歌曲。

这就是禾雨,这就是禾雨对滇西北土地,对丽江各族人民深挚的爱,这爱浓得和这块土地分不开了!父亲禾雨,缘定丽江,情系丽江,魂牵丽江,与丽江各族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禾雨的名字和禾雨的音乐作品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亿万各族人民的心上。有人评价禾雨先生是“红土地的歌者”,李乔说“禾雨的荣誉属于云南”,禾雨的碑铭刻着:“北京有个金太阳永耀神州,滇陲失袂教育家名垂青史”。著名诗人毛诗奇在禾雨先生纪念簿上题词,道:“玉龙乐魂——悼念禾雨先生。”

这,绝非是空誉之词。玉龙山不老,金沙江长流,父亲禾雨创作的优美旋律,将永远响彻这块红土地;禾雨先生编创的少儿优秀歌曲,将成为永恒的号角,鼓舞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禾雨先生搜集整理的各民族音乐典籍,已成为中华民族乐苑百花中独具魅力的奇葩……

我们相信: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人民也会永远记得他。善良而多情的丽江各族人民,将会永远记得这块土地这方风情哺育起来而又为这块土地这里的人们深情歌唱过一生的优秀音乐家——禾雨先生。

玉龙乐魂,飘香人间!

 

                                2014年农历中元——中秋节,于丽江

 

 


(作者:佚名 编辑: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网友评论